1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
2022-12-08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

  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翻译: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

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出自屈原所作的《楚辞》中《渔父》一文,是屈原在被流放后,政治上被迫害,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,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,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

  《渔父》原文

  渔父

  屈原既放,游于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“子非三闾大夫与?何故至于斯?”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

  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?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

  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。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

  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而去。乃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遂去,不复与言。

  《渔父》翻译

  屈原遭到了放逐,在沅江边上游荡。他沿着江边走边唱,面容憔悴,模样枯瘦。渔父见了向他问道:"您不是三闾大夫么,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?“屈原说:"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(不同流合污),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,因此被放逐。"

  渔父说:"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,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。世上的人都肮脏,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,大家都迷醉了。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?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。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?"

  屈原说:”我听说: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;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。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我宁愿跳到湘江里,葬身在江鱼腹中。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,蒙上世俗的尘埃呢?”

  渔父听了,微微一笑,摇起船桨动身离去。唱道:“沧浪之水清又清啊,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;沧浪之水浊又浊啊,可以用来洗我的脚。"便远去了,不再同屈原说话。

  《渔父》注释

  1、既:已经,引申为“(在)……之后”。

  2、颜色:脸色。形容:形体容貌。

  3、三闾(lǘ)大夫:楚国官职名,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、景、昭三姓宗族子弟。屈原曾任此职。

  4、是:这。以:因为。见:被。

  5、淈(gǔ):搅浑。

  6、哺:吃。糟:酒糟。歠(chuò):饮。

  7、高举:高出世俗的行为。在文中与"深思"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,有贬意,故译为(在行为上)自命清高。举,举动。为:句末语气词,表反问。

  8、沐:洗头。

  9、浴:洗身,洗澡。

  10、察察:皎洁的样子。

  11、汶(mén)汶:污浊的样子。

  12、皓皓: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。

  13、莞尔:微笑的样子。

  14、鼓枻:摇摆着船桨。、鼓:拍打。枻(yì):船桨。

  15、沧浪:水名,汉水的支流,在湖北境内。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。

  16、濯:洗。

  17、缨:系冠的带子,以二组系于冠,在颔下打结。

  18、遂:于是。去:离开。

  19、复:再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

  《渔父》赏析

  《渔父》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。开头写屈原,结尾写渔父,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;中间采用对话体,多用比喻、反问,生动、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。从文体的角度看,在楚辞中,唯有此文、《卜居》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,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。

  在第一部分中,屈原开始露面。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、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。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。在这部分中,渔父上场,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。全文的最后一部分,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。

  《渔父》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,而与此同时,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。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,从文学上溯源,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《渔父》。

  《渔父》创作背景

  《渔父》的写作背景,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,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,屈原遭到流放,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,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,诗人心情忧愤苦闷,来到汨罗江畔,边行边吟而成的。

  《渔父》作者介绍

  屈原(约公元前339年—约公元前278年),战国时期楚国人。名平,字原。楚怀王时任左徒、三闾大夫。对内主张举贤授能,修明政治。对外主张联齐抗秦。被谗,遭放逐。楚襄王时再遭谗毁,迁于江南多年,后见楚国政治腐败,无力挽救,怀着深沉的忧愤,自沉于汨罗江。

 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。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,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、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。1953年,屈原还被列为世界“四大文化名人”之一,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。楚辞中的《离骚》、《九章》、《九歌》、《天问》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。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翻译:即使如此,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,我看到它很难下手。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出自《养生主》,是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,载于《庄子·内篇》,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翻译: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小品《黔之驴》,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,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、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、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翻译: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“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翻译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翻译: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,不医治恐怕会加重。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创作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、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。作者在阐释道理、叙写过程中,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、愚顽,简单的语言传达,无繁复累赘,无咬文嚼字,实为佳作。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“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”翻译: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,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。(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。)”该句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、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、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,以及对孝、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。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翻译:峡口的花随风降落,春天快要过去了,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,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。来的时候(我们)是同路的旅伴,今天我这个“客人”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。赏析:此诗写送别,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,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,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。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,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。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翻译: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(人们),用威风怒气来吓唬(人们)。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出自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,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积其德义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翻译: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出自屈原所作的《楚辞》中《渔父》一文,是屈原在被流放后,政治上被迫害,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,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,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翻译:议订法令制度,又在朝廷上修正(决定)。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“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、怨谤”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,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,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。言辞犀利,针锋相对,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。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