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
2022-12-08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

  翻译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

  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原文

  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

宋·欧阳修

  轻舟短棹西湖好,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,隐隐笙歌处处随。

  无风水面琉璃滑,不觉船移,微动涟漪,惊起沙禽掠岸飞。

  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注释

  采桑子:又名丑奴儿,罗敷媚等。双调四十四字,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。

  轻舟:轻便的小船。短棹:划船用的小桨。西湖:指颍州西湖。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。

  绿水:清澈的水。逶迤: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。

  隐隐:隐约。笙歌: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。

  琉璃:一种釉料,滑腻而有光泽,一般为绿色或黄色。此处用来比喻晶莹澄碧的西湖水。

  涟漪:水的波纹。

  沙禽: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。

  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赏析

 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,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。

 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,笔调轻松而优雅。“西湖好”是一篇之眼,“短棹”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,因为是短棹,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,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。

“绿水逶迤,芳草长堤”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,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。而“隐隐笙歌处处随”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,“隐隐”和“处处”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。

  下阕的视点收束,主要写“绿水逶迤”。过片写水面平滑,“无风”二字为枢机所在,盖正因无风,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,也方使得游人“不觉船移”,其间不仅有诗情,而且合乎逻辑。结拍写船动惊禽,划破了湖面的平静,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。

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,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,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。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,再向高处延伸,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。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,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,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,轻舟短棹、绿水芳草、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,“西湖好”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。

  全词色调清丽,风格娟秀,充满诗情画意,清新可喜。

整篇文章抒发了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情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

  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创作背景

  公元1049年(宋仁宗皇祐元年),欧阳修移知颍州,这里物产富饶,并与梅尧臣相约,买田于颍,以便日后退居。公元1067年(宋英宗治平四年),欧阳修出知亳州,特意绕道颍州,数年后,终于以观文殿学士、太子少师致仕,得以如愿归居颍州。几次游览后,创作了《采桑子》十首。

  《采桑子·轻舟短棹西湖好》作者介绍

  欧阳修(1007-1072年),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六一居士。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。天圣八年(1030年)进士。累擢知制诰、翰林学士,历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。宋神宗朝,迁兵部尚书,以太子少师致仕。卒谥文忠。

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,文学上主张明道、致用,对宋初以来靡丽、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,并积极培养后进,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。散文说理畅达,抒情委婉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风与其散文近似,语言流畅自然。其词婉丽,承袭南唐余风。曾与宋祁合修《新唐书》,并独撰《新五代史》。

又喜收集金石文字,编为《集古录》,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。有《欧阳文忠公集》。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翻译:即使如此,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,我看到它很难下手。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出自《养生主》,是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,载于《庄子·内篇》,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翻译: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小品《黔之驴》,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,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、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、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翻译: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“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翻译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翻译: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,不医治恐怕会加重。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创作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、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。作者在阐释道理、叙写过程中,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、愚顽,简单的语言传达,无繁复累赘,无咬文嚼字,实为佳作。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“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”翻译: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,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。(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。)”该句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、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、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,以及对孝、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。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翻译:峡口的花随风降落,春天快要过去了,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,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。来的时候(我们)是同路的旅伴,今天我这个“客人”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。赏析:此诗写送别,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,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,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。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,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。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翻译: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(人们),用威风怒气来吓唬(人们)。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出自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,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积其德义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翻译: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出自屈原所作的《楚辞》中《渔父》一文,是屈原在被流放后,政治上被迫害,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,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,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翻译:议订法令制度,又在朝廷上修正(决定)。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“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、怨谤”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,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,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。言辞犀利,针锋相对,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。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