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
2022-12-08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

  翻译: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

“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原文

 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;死亦我所恶,所恶有甚于死者,故患有所不辟也。

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?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,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?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,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。

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,所恶有甚于死者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

  一箪食,一豆羹,得之则生,弗得则死。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!

为宫室之美,妻妾之奉,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;

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;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: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翻译

  鱼是我所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。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,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,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。生命是我所想要的,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,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;死亡是我所厌恶的,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,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。

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,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,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?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,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,哪一桩不可以干呢?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,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;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,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。

由此可见,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(那就是“义”);他们所厌恶的,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(那就是“不义”)。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,人人都有,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。

  一碗饭,一碗汤,吃了就能活下去,不吃就会饿死。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,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;用脚踢着给别人吃,乞丐也不愿意接受。(可是有的人)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。

这样,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?是为了住所的华丽、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?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;

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;从前(有人)为了(道义)(宁愿)死也不愿接受(别人的施舍),如今(有人)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。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注释

  (1)亦:也。

  (2)欲:喜爱。

  (3)得兼:两种东西都得到。

  (4)舍:舍弃。

  (5)取:选取。

  (6)甚:胜于。

  (7)于:比。

  (8)故:所以,因此。

  (9)苟得:苟且取得,这里是“苟且偷生”的意思。

  (10)恶:厌恶。

  (11)患:祸患,灾难。

  (12)如使:假如,假使。

  (13)之: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,无实意,不译。

  (14)莫:没有。

  (15)则:那么。

  (16)凡:凡是,一切。

  (17)得生:保全生命。

  (18)何不用也:什么手段不可用呢?用:采用。

  (19)为:做。

  (20)而:但是。

  (21)是故:因此。

  (22)非独:不只,不仅。非:不。独:仅。

  (23)贤者:有才德,有贤能的人。

  (24)是:此,这样。

  (25)心:思想。

  (26)勿丧:不丧失。丧:丧失。

  (27)箪: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。

  (28)豆: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。

  (29)则:就。

  (30)弗:不。

  (31)得:得到。

  (32)呼尔:呼喝(轻蔑地,对人不尊重)。

  (33)呼尔而与之:呼喝着给他(吃喝)。尔,语气助词。

  (34)行道之人:(饥饿的)过路的行人。

  (35)而:表修饰。

  (36)不屑:因轻视而不肯接受。

  (37)万钟:这里指高位厚禄。钟,古代的一种量器,六斛四斗为一钟。

  (38)辩:同“辨”辨别;何加:有什么益处。何:介词结构,后置。

  (39)宫室:住宅。

  (40)奉:侍奉。

  (41)穷乏者:穷人。

  (42)得我:感激我。得:通“德”,感激。

  (43)与:通“欤”,语气助词。

  (44)乡:通“向”,原先,从前。

  (45)已:停止。

  (46)本心:本性。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。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赏析

 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:鱼是我想得到的,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;生命是我所珍爱的,义也是我所珍爱的,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,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。

 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,把义比作熊掌,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,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“舍生取义”的主张。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。

  孟子性善,认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,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,不做有悖礼仪的事。孟子对这一思想,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,影响深远的事。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创作背景

  和孔子一样,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、齐、宋、鲁、滕、薛等国,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。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,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,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,《孟子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。

  《鱼我所欲也》作者介绍

  孟子,名轲,字子舆。汉族,东周邹国(今山东省邹城市)人,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。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、行仁政;在学说上推崇孔子,反对杨朱、墨翟。被后世尊称为亚圣,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《孟子》一书。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翻译:即使如此,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,我看到它很难下手。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出自《养生主》,是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,载于《庄子·内篇》,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翻译: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小品《黔之驴》,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,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、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、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翻译: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“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翻译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翻译: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,不医治恐怕会加重。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创作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、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。作者在阐释道理、叙写过程中,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、愚顽,简单的语言传达,无繁复累赘,无咬文嚼字,实为佳作。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“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”翻译: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,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。(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。)”该句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、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、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,以及对孝、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。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翻译:峡口的花随风降落,春天快要过去了,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,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。来的时候(我们)是同路的旅伴,今天我这个“客人”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。赏析:此诗写送别,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,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,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。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,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。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翻译: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(人们),用威风怒气来吓唬(人们)。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出自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,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积其德义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翻译: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出自屈原所作的《楚辞》中《渔父》一文,是屈原在被流放后,政治上被迫害,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,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,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翻译:议订法令制度,又在朝廷上修正(决定)。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“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、怨谤”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,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,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。言辞犀利,针锋相对,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。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