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
2022-12-08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

  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翻译: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

  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小品《黔之驴》,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,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、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、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

  《黔之驴》原文

  黔之驴

  黔无驴,有好事者船载以入。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虎见之,庞然大物也,以为神。蔽林间窥之,稍出近之,慭慭然,莫相知。

  他日,驴一鸣,虎大骇,远遁,以为且噬己也,甚恐。然往来视之,觉无异能者。益习其声,又近出前后,终不敢搏。稍近益狎,荡倚冲冒,驴不胜怒,蹄之。

虎因喜,计之曰:“技止此耳!”因跳踉大㘎,断其喉,尽其肉,乃去。

  噫!形之庞也类有德,声之宏也类有能,向不出其技,虎虽猛,疑畏,卒不敢取;今若是焉,悲夫!

  《黔之驴》翻译

  黔地本来没有驴,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。驴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,就把它放在山脚下。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,把它当作神灵,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,渐渐小心地走出来接近它,惊恐疑惑,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。

  有一天,驴叫了一声,老虎非常害怕,远远地逃走,认为驴要吃自己,十分恐惧。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,发觉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。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,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,仍始终不敢与它搏斗。渐渐地逼近后,越来越轻侮驴,撞动挤靠、冲击冒犯它。驴非常生气,用蹄子踢老虎。

老虎于是很高兴,心里盘算这件事说:“驴的技艺不过如此罢了!”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,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

  唉!驴的形体庞大好像有德行,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,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,老虎即使凶猛,但由于多疑、畏惧,终究不敢吃掉它。如今落得如此下场,可悲啊!

  《黔之驴》注释

  ①黔(qián):即唐代黔中道,治所在今重庆彭水县,辖地相当于今彭水、酉阳、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。现以“黔”为贵州的别称。

  ②则:却。

  ③庞然:巨大的样子。

  ④蔽林间窥之: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。

  ⑤稍出近之:渐渐地接近它。

  ⑥慭(yìn)慭然:惊恐疑惑、小心谨慎的样子。

  ⑦莫相知:不了解它。

  ⑧他日:有一天。

  ⑨大骇:非常害怕。

  ⑩远遁:逃到远处。

  ⑪且:将要。噬(shì):咬。

  ⑫益:逐渐。

  ⑬终不敢搏:始终不敢扑击它。

  ⑭狎(xiá):亲近而态度不庄重。

  ⑮荡:碰撞。倚:靠近。冲冒:冲击冒犯。

  ⑯不胜怒:禁不住发怒。

  ⑰蹄:名词作动词,踢。

  ⑱计之:盘算着这件事。

  ⑲跳踉(liáng):跳跃。㘎(hǎn):同“吼”,怒吼。

  ⑳乃:才。去:离开。

  ㉑类:似乎,好像。德:道行。

  ㉒宏:洪亮。

  ㉓向:以前,当初。

  ㉔疑畏:多疑又害怕。

  ㉕卒:最后,最终。

  ㉖是:这样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

  《黔之驴》赏析

  这篇文章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,外强者往往中干;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,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,以免自取其辱。全文笔法老到,造诣精深;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,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;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,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。

  《黔之驴》创作背景

  《黔之驴》是柳宗元在“永贞革新”失败后,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《三戒》中的一篇。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(805)九月至元和四年(809)之间。

  《黔之驴》作者介绍

  柳宗元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。字子厚,河东解(今山西运城西)人。世称“柳河东”。贞元九年(793),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,授校书郎。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,调蓝田尉,升监察御史里行。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,任礼部员外郎。“永贞革新”失败后,被贬为永州司马。

后迁柳州刺史,故又称“柳柳州”。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,同被列入“唐宋八大家”,并称“韩柳”。散文峭拔矫健,说理透彻。山水游记多有寄托,尤为有名。寓言笔锋犀利,诗风清峭幽远。著有《河东先生集》。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
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
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翻译:即使如此,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,我看到它很难下手。“虽然,每至于族,吾见其难为”出自《养生主》,是战国时期哲学家、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,载于《庄子·内篇》,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。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
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翻译 黔之驴原文
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翻译:咬断了驴的喉咙,吃光了它的肉,然后才离去。“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”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寓言小品《黔之驴》,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,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、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、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。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
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我所欲也原文
翻译:这种(行为)难道不可以停止吗?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(指羞恶廉耻之心)。“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《鱼我所欲也》一文,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,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。强调“正义”比“生命”更重要,主张舍生取义。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
采桑子欧阳修翻译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
翻译:西湖风光好,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。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,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。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,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。无风的水面,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,不觉得船儿在前进,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。看,被船儿惊起的水鸟,正掠过湖岸在飞翔。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
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翻译 扁鹊见蔡恒公原文
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翻译: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,不医治恐怕会加重。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所创作的《扁鹊见蔡桓公》,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、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。作者在阐释道理、叙写过程中,赞颂了扁鹊之神智而鞭挞了蔡桓公的固执、愚顽,简单的语言传达,无繁复累赘,无咬文嚼字,实为佳作。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
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翻译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原文
“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”翻译: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,孔子说:“对父母,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。(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。)”该句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,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“为政以德”的思想、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、学习与思考的关系、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、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,以及对孝、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。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
峡口送友人翻译及赏析 峡口送友人原文
翻译:峡口的花随风降落,春天快要过去了,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,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。来的时候(我们)是同路的旅伴,今天我这个“客人”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。赏析:此诗写送别,作者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,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,写出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惆怅心情。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,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。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
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
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翻译: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(人们),用威风怒气来吓唬(人们)。“虽董之以严刑,振之以威怒”出自《谏太宗十思疏》,《谏太宗十思疏》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(637)写给唐太宗的奏章,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,戒奢以俭,积其德义。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翻译 渔父原文
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翻译: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?“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”出自屈原所作的《楚辞》中《渔父》一文,是屈原在被流放后,政治上被迫害,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,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,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,主要通过问答体,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。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
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
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翻译:议订法令制度,又在朝廷上修正(决定)。“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”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《答司马谏议书》,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“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、怨谤”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,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,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。言辞犀利,针锋相对,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。
友情链接